AI滥用乱象频发,上海“亮剑浦江·2025”重拳整治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一键换脸的短视频,到模仿亲友声音的诈骗电话,再到自动生成的虚假新闻和色情内容,技术的便利背后,是日益猖獗的违法滥用行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4年报告显示,国内超六成网民曾接触过AI生成的虚假信息,其中近三成表示曾遭遇相关诈骗或隐私泄露。换脸、变声、深度伪造(Deepfake)已从技术炫技演变为黑色产业链,甚至被用于“开盒”(人肉搜索)、洗钱、伪造身份、网络敲诈等严重犯罪。
上海市网信办在近期执法中发现,部分企业为追求流量与利润,在未完成安全评估、未部署内容过滤机制的情况下,上线“AI变装”“AI语音克隆”“论文代写生成”等功能,致使平台沦为违法内容的温床。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应用通过境外服务器绕过监管,生成内容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统人工审核难以应对。
“亮剑浦江·2025”:三大举措构建AI治理新防线
为遏制AI滥用蔓延,上海市网信办于2025年初启动“亮剑浦江·2025”专项执法行动,聚焦AI生成内容的全链条治理,打出一套“监管+服务+惩戒”组合拳。
一、严控源头:下架54款违规应用,发布“实务指南”解企业之困
行动启动以来,属地应用商店已下架54款存在违规使用AI生成技术的应用,涵盖“AI换脸社交”“AI配音仿声”“AI代写论文”等高风险类别。同时,针对企业在落实《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中普遍存在的“如何标注”“何时标注”“标在哪里”等实操困惑,上海市网信办联合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专家团队,编制并发布《AI生成内容标识实务操作指引(2025版)》,首次以图文对照、案例拆解方式,明确“水印+元数据+显著提示”三重标识标准,并提供微信小程序、APP、网页等不同场景的标注模板,帮助企业合规落地,减少“无意违规”。
二、重拳震慑:3家企业因拒不整改被立案,开创全国先例
对前期已责令整改的26家网站开展“回头看”行动,发现仍有3家企业无视警告,继续提供“AI伪造身份证件”“AI生成虚假银行流水”等高危功能。依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上海市网信办依法对这3家企业立案调查,开出首批行政处罚决定书——这是该办法自2023年实施以来,全国首次对AI生成内容违法用途直接立案并处罚的案例,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目前,相关企业已被责令停止服务,罚款金额正在依法核算中。
三、柔性引导:5家初犯企业获“缓冲期”,合规即免责
执法并非“一棍子打死”。针对5家首次被发现存在“AI论文代写”“AI虚假简历生成”等问题的中小企业,网信办采取“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策略:一方面督促其立即下线违规功能,另一方面安排专人“一对一”指导完成《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AI内容安全承诺书》等合规流程。只要在30日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可免于行政处罚。这一“首违不罚+限期整改”机制,被企业普遍称为“有温度的监管”,有效提升了合规主动性。
未来已来:AI治理将常态化,算法推荐同步纳入监管
上海市网信办表示,此次行动并非“运动式治理”,而是构建长效机制的起点。下一步,将把“AI滥用”与“算法推荐诱导”纳入常态化监测体系,依托“上海城市数字治理平台”,接入AI内容识别引擎,实现对高风险生成内容的实时预警与自动拦截。同时,计划联合公安、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建立“AI违法线索共享机制”,对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伪造公文、学术造假等行为形成联合打击闭环。
业内专家指出,上海此举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监管样板”:既守住安全底线,又避免“一刀切”扼杀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法》立法进程加速,未来AI应用将不再是“法外之地”。对用户而言,警惕AI伪造内容、核实信息来源、不轻信“AI换脸”视频,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对平台与开发者而言,合规不是成本,而是生存的通行证。
技术无罪,但滥用必惩。让AI真正服务于人,而非伤害人,是这场治理行动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