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宣布实现史上首次可验证量子优势
Google周三(10/22)宣布,其量子计算部门Google Quantum AI在最新的Willow芯片上成功运行名为“量子回声”(Quantum Echoes)的算法,实现史上首次可验证量子优势(Verifiable Quantum Advantage)。研究指出,该算法在模拟分子结构与核磁共振(NMR)数据分析时,运算速度是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执行相同任务的1.3万倍,并能重复验证结果。这项成果已被刊登于《Nature》,代表量子计算机正从理论展示迈向实际应用的新阶段,可能加速医药设计与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突破。
Willow是Google于2024年底推出的第三代超导量子芯片,拥有105个物理量子比特。其关键突破在于能“随规模增加而降低错误率”(below-threshold),解决长期困扰量子系统的噪声问题。当时Google主要强调硬件层的稳定性与错误抑制,但尚未展示具体算法或应用实例。
本周发表的Quantum Echoes研究则代表从硬件基础突破进入算法与应用整合的新阶段。该算法通过乱序时间关联子(Out-of-Time-Order Correlator,OTOC)模型,模拟原子与分子间的量子干涉过程,并利用“量子回声”信号来验证运算结果的可重复性。
Google描述,想象正在试图在海底寻找一艘丢失的船,声纳技术可能会给你一个模糊的形状,并告诉你下面有一艘沉船,但Quantum Echoes不仅能看见沉船,还能解析出船身的铭牌字样。
Google指出,Quantum Echoes算法能模拟并学习自然界复杂系统的结构,如分子、磁体与黑洞等,且在Willow芯片上的执行速度约为传统超级计算机经典算法的1.3万倍。
这项成果的关键在于“可验证性”。过去量子计算机虽曾展示量子优势,但结果难以由他人重现或验证,常被批评缺乏实际意义。Google此次强调,Quantum Echoes的运算结果不仅能在自家量子系统上重复得到相同答案,也能由具备同等精度的其他量子计算机交叉验证。这种可重现的“量子回声”使其成为首个可验证的量子优势算法,为量子计算建立了评估与比对的标准,并让量子硬件真正具备科研应用的可靠性。
研究团队指出,Quantum Echoes的验证方法是通过向量子系统注入精确控制的信号,再以时间反演的方式回收信号,观察干扰形成的回声强度。这种相长干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让微弱的量子信号得以被放大,使系统对原子层级的变化极为敏感。Google认为,这种能力可用于验证分子结构、磁性材料甚至黑洞动力学模型,并预示量子计算机将从理论展示转向实验科学的实际工具。
全球主要研究机构,如IBM、IonQ与Rigetti等,皆在竞相开发错误纠正与逻辑量子比特架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持续推进光量子计算。Google则将重心放在实现长寿命逻辑量子比特(Long-lived Logical Qubit),以构建具备容错能力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团队表示,若未来能将Quantum Echoes应用于更大规模的分子模拟与化学反应分析,量子技术将真正跨入可验证、可重现及可应用的实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