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关注人工智能 AI赋能新媒体运营

机器人信息安全检查表是行业“信息安全审查基准”的起点

科技智能 admin 浏览

随着具身AI机器人与智能移动载具的技术日益成熟,它们正快速进入公共与家庭场景,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然而,这类高度自主、能够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设备一旦面临网络安全威胁,其后果将远超传统的网络攻击。

VicOne LAB R7实验室负责人张裕敏对此发出警示,强调业界对机器人网络安全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厂商甚至将高风险的远程控制功能视为产品的“亮点功能”,而非安全隐患。

为此,VicOne LAB R7实验室借此次受访机会,对外发布一份详尽的网络安全风险核查清单,包括:《具身AI智能移动载具网络安全风险检核表》(以下简称《安全检核表》),以及《具身AI智能移动载具延伸相关领域网络安全风险检核表》(以下简称《安全检核表2》),旨在为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乃至个人用户提供一套确认网络安全风险的基本核查标准。

张裕敏明确指出,这份检核表应被视为确认网络安全风险的基础清单,所有列出的项目都应成为安全检测的基本内容。

他表示,该检核表堪称“全球首份”针对机器人推出的网络安全检核清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社会各界正视具身AI机器人带来的全面挑战。

针对机器人本体:从硬件底层到智能核心的深度验证

针对具身AI智能移动载具本身的安全,VicOne LAB R7实验室发布的《安全检核表》已涵盖从最底层的硬件芯片到最上层AI模型的数十项严格检查。

张裕敏认为,无论是产业应用还是个人使用,在引入具身AI机器人或相关智能移动设备时,均可参照检核表的具体条目逐一查验。

在最底层的硬件层(Hardware Level),安全检查需深入至芯片与传感器。

为防范恶意固件植入与后门,《安全检核表》要求必须验证芯片安全启动(Secure Boot)、硬件加密模块(HSM/TEE),并测试是否能抵御旁路攻击(Side-Channel Attack),通过功耗分析、电磁辐射或时间序列分析等方式,检验是否存在密钥或模型信息泄露的风险。

此外,传感器安全验证,如模拟虚假信号攻击(GPS欺骗)或传感器注入攻击,也是确保机器人不会被误导而做出错误行为的关键环节。

向上推进至固件层与操作系统层,检核重点在于系统完整性与权限隔离。《安全检核表》要求必须对固件进行严格的签名验证,并模拟中间人攻击,确保OTA更新过程中不被恶意篡改。

在操作系统层面(如Ubuntu、Yocto或RTOS),则要求定期执行系统补丁(OS Patch)和软件升级(Update),落实root/sudo权限管控,并进行全面的安全加固(Hardening),以防范提权攻击。

在机器人中间层,特别是广泛采用的ROS/ROS2机器人操作系统,安全挑战尤为严峻。

由于ROS1默认无安全机制,任何知晓Master URI的节点均可接入,导致未授权节点可能注入恶意指令或窃取数据。

因此,《安全检核表》要求必须启用DDS-Security,验证ROS/ROS2节点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确保节点间通信使用TLS加密通道,并测试DoS防护能力,防止恶意节点发布大量消息阻断控制信号。

至于最上层的AI模型层,张裕敏指出,关键在于防范针对VLA/VLM模型的攻击。作为具身AI机器人的智能核心,VLA/VLM模型层被列入专项检查范围,因为攻击者不再需要入侵传统IT系统,而是直接针对模型逻辑与认知机制发起攻击。

《安全检核表》强调,必须对模型进行完整性验证,包括签名和哈希值(Hash)校验,并开展严格的提示词注入攻击(Prompt Injection)测试与安全策略审查。此类攻击可通过恶意提示词诱导模型偏离任务目标或造成信息泄露。

此外,鉴于VLA/VLM具备多模态特性,还需进行跨模态对抗攻击测试(例如图像与语言组合攻击),确保模型不会因对抗样本而产生误判。

同时,为保护开发团队的知识产权,《安全检核表》还要求开展模型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 Attack)测试,通过功耗或缓存行为分析,检验是否可推断出模型权重或输入数据。此外,应参考OWASP ML Security Top 10与LLM Top 10等常见风险框架,应对不断演变的AI安全威胁。

在云端服务层(Cloud Services)方面,要求全面检测API安全性,并严格执行“最小权限原则”(IAM身份访问管理策略测试),避免账户被盗或横向渗透。这对于将AI算力或日志数据上传至云端的机器人而言,是数据保护的生命线。

生态圈延伸:远程管理、云端与手机端的风险链

具身AI机器人的安全不仅限于设备本身,更延伸至其运维的整个生态系统。

张裕敏表示,实验室发布的《具身AI智能移动载具延伸相关领域网络安全风险检核表》(即《安全检核表2》)同样聚焦于这些外部连接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Fleet Mgmt层(远程车队管理/多机协同)方面,由于此类系统可同时控制大量机器人,一旦遭黑客入侵,后果不堪设想。《安全检核表2》要求验证远程控制与任务分发的权限管理体系,防范C2攻击(Command and Control,命令与控制)。

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安全的OTA及软件更新管理流程,包括签名验证、分阶段推送(Staged Rollout)以及回滚机制(Rollback),避免恶意更新导致整批设备集体失效。

作为控制终端的手机App层,检查项目包括应用数据访问安全(防止敏感数据明文存储)、通信加密(防范消息截获或MITM中间人攻击),以及强化身份认证机制(如MFA多因素认证、硬件令牌)。

从“做了”到“做对”:安全检核是必要共识

当前国际上尚缺乏针对具身AI的统一法规或安全标准,尽管已有ISO 10218-2或IEC 62443等规范存在,但难以应对具身AI的复杂性。张裕敏认为,中国大陆应尽快出台机器人安全相关的标准或法规,使厂商有据可依,也让用户在产品选型时有明确参考。

在法规尚未完善之前,这份《安全检核表》正是实验室从网络安全角度出发,建议产业主动采纳的自律性安全核查依据。张裕敏强调:“即使通过了检测仍可能存在风险,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这意味着,虽然网络安全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通过这份《安全检核表》,各方至少能够厘清攻击的各个层面,避免攻击者从最基础的环节轻易突破防线,确保具身AI机器人在进入公共与家庭生活时,所带来的福祉远大于潜在威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