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团队优化电动车充电路线规划: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提升预测效率
谷歌研究团队在为电动车驾驶者规划充电路线时,放弃使用神经网络等复杂模型,转而采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充电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可用状态。该轻量级模型专注于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当驾驶者抵达某一充电站时,是否有至少一个充电桩可供使用,从而降低里程焦虑和现场排队的不确定性。
随着电动车日益普及,单纯扩建实体充电设施已不足以缓解驾驶者的担忧。如何在现有基础设施基础上提升使用效率,成为关键课题。谷歌将充电站信息直接整合进导航系统,结合车辆剩余电量和目的地,智能规划行程,并通过模型估算各站点短期内的可用状态,帮助系统在推荐路线时避开预计拥堵或空桩率低的时段与站点。
模型的核心特征是当天的小时数,系统将每个小时作为一个独立特征,通过训练学习其对应的权重,反映该时段充电桩占用率的平均变化趋势。权重为正,表示该时段桩位趋于被占用,可用数量减少;权重为负,则表示桩位普遍释放;接近零则意味着状态变化不大。也就是说,模型并非重建复杂的排队行为,而是学习当前空位数与未来空位数之间的变化速率。
研究人员指出,线性回归模型仅在充电桩状态变化最显著的时段才会给出与“维持现状”不同的预测,而非默认未来状态等于当前状态。这些时段主要包括早晚高峰以及配备较多桩位的大型站点。由于高峰时段车流量大、大型站点进出频繁,空位变化更明显,系统选择在这些时段动态更新预测,使结果更贴近驾驶者实际体验。
模型训练使用了来自中国加州和德国的充电桩实时数据,并在多个站点进行验证。谷歌以“维持现状”作为基准,比较线性回归模型在30至60分钟预测窗口内,能否更准确判断驾驶者抵达时是否至少有一个可用充电桩。
实验结果显示,在拥有至少6个桩位的大型站点,且处于占用率变化最高的时段(如早上8点与晚上8点),引入线性回归模型后,错误预测比例在早高峰降低约20%,晚高峰降低约40%,显著减少了驾驶者在高峰期空跑扑空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