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当前全球资金与媒体正掀起一波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热潮之际,曾任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主任,同时也是扫地机器人公司iRobot共同创办人的Rodney Brooks上周五(9月26日)发表一篇文章,主张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无法学会人类的灵巧操作,若有人相信人形机器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完全替代人类的劳动纯粹是幻想。同时Brooks也认为,未来真正实用的人形机器人将不会长得像人,或许是用轮子移动,且为功能导向。
1954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Brooks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之后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主任,先在1990年共同创办知名的扫地机器人公司iRobot,再于2008年共同创办专门研究协作机器人的Rethink Robotics,2019年共同创办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Robust.AI,且均为这3家公司的技术负责人,目前仍是Robust.AI的技术负责人。
Brooks指出,最近新的创业浪潮开始聚焦于人形机器人,这是因为它们相信,倘若机器人与人类具备相同的身体结构,就可以在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工作;并有许多公司宣称,人形机器人将可随插即用地无缝兼容,以更低的成本及相同的效率直接取代人类劳动。然而,在他看来,相信这样的事会在数十年内实现纯粹是个幻想。
因为这样的信念源自于一个假设,也就是人形机器人将成为通用型机器,执行所有人类能做的手工任务,但要实现这一点,机器人必须达到与人类同等水平的操作灵巧度,而现阶段根本还做不到。
Brooks表示,人类灵巧的关键在于触觉,人手约有1.7万个感受器,光是每根手指指尖就约有1000个,用来感知压力、滑动、振动、温度及形状的变化,并用于调整力度、角度及策略,但机器人缺乏类似的高精度触觉传感与实时反馈。此外,许多人形机器人公司只让机器人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动作,并未教会它们使用力量或触觉反馈;机械手的结构不够灵活,也不耐用;而人类的灵巧来自多感官的整合以及前瞻性的策略;同时它们还缺乏正确的学习数据。总之,上述种种因素都让Brooks认为人形机器人在短期内无法赶上人类的灵巧程度。
除了手部的灵巧度之外,Brooks还认为现今双足人形机器人对人类而言并不安全,它们的结构僵硬,反应迟钝且能量释放大,行走方式与人类完全不同,一旦失衡跌倒,会造成严重伤害,他直接建议不要靠近双足人形机器人的3米范围内。
因此Brooks预测,在大量资金投入灵巧度与通用性仍严重不足的设计上,却最终难以实现其通用劳动力的愿景时,双足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15年内经历泡沫化。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包括Figure AI、Tesla及Boston Dynamics。
Brooks也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将会随着时间而改变,15年后,即便外观不像人,但只要能够执行人类任务的机器都会被称为Humanoid,它们将改用轮子作为双脚,或许会有不同数量的手臂,这些手臂配备两指平行夹爪或吸盘,也会有配备各种主动传感器的版本,摄像头可能装在手上或胯下,也会出现大量针对不同专门任务而设计的机器人。
这是因为在泡沫化的过程中,即使资金耗尽,但某些技术和概念都会保留下来,并转化为更实用的机器形态,在15年后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