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亮点:设计如何重塑我们的观看方式?
在信息爆炸与视觉过载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海量图像与界面,却往往陷入“视而不见”的惯性。设计师彭星凯提出:真正的设计不应只是美化表象,而应主动介入观看行为本身——引导、挑战甚至颠覆观众的视觉习惯。本课程将带你深入这一前沿议题,探索设计如何成为“观看方式的策展人”。
关于主讲人:彭星凯的设计哲学与实践
彭星凯是中国新锐视觉设计师与空间叙事研究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独立设计工作室“视域实验室”创始人。其作品多次入选北京国际设计周、深圳设计周,并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三联书店等文化机构长期合作。他擅长通过跨媒介设计(平面、空间、动态影像)构建沉浸式视觉体验,代表作《错位观看》《视线的褶皱》等项目,曾引发设计界对“观看机制”的广泛讨论。
课程核心内容:从理论到创作的完整路径
本课程不仅提供理念启发,更强调实操转化,内容涵盖三大模块:
- 观看的惯性与突破:解析传统视觉传达中的“默认视角”,探讨如何通过构图、尺度、媒介转换打破观众的认知舒适区;
- 设计作为感知媒介:结合彭星凯近年展览与品牌项目案例(如“城市阅读地图”“字体的呼吸”),拆解如何让设计引导观众主动参与意义建构;
- 创作工作坊实战:学员将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小型视觉实验项目,从概念草图到原型输出,亲历“改变观看视野”的完整设计流程。
谁适合参加?
本课程面向对视觉文化、用户体验、展览设计或品牌叙事感兴趣的设计师、艺术从业者、策展人及高校师生。无论你从事平面、交互、空间还是多媒体领域,只要希望提升作品的思辨性与感染力,都能在此获得方法论与灵感的双重收获。
为什么现在需要关注“观看视野”的设计?
随着AR/VR、生成式AI与沉浸式展览的兴起,“观看”已从被动接收转向多维互动。彭星凯指出:“未来的设计竞争力,不在于‘看起来多美’,而在于‘能否重构观众与信息的关系’。” 本课程正是回应这一趋势,帮助创作者在技术变革中锚定人文内核,用设计唤醒被算法驯化的视觉感知。
选择下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