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关注人工智能 AI赋能新媒体运营

YouTube测试Shorts短影音自动去杂讯与锐化,未主动揭露引发创作者质疑

科技智能 admin 浏览 评论

YouTube对部分Shorts短影音在上传处理阶段,自动套用去杂讯、去模糊与清晰度提升的影像强化实验,官方强调採用传统机器学习而非生成式人工智慧,目的是提升观影品质。不过,此变更未事先告知,也没有在成品上标示处理事实,引发创作者对作品原貌、透明度与平台一致性的质疑。

YouTube创作者联繫人Rene Ritchie在X上提到,此为小规模实验,只在处理流程中进行影像强化,类似智慧型手机录影时的计算摄影,没有提升解析度或进行生成式合成。官方表示,会蒐集回馈再调整,但未进一步说明适用条件与控制方式,包含是否提供创作者端的关闭选项,或观看端的可见标示。

不少创作者回报,上架后的Shorts在边缘与肤质呈现异常锐利或过度平滑,出现塑胶感或油画感等与原片不一致的材质,风格化颗粒与VHS质感被削弱。

音乐创作者Rhett Shull在影片中以前后对照示範,指YouTube平台端的去杂讯与锐化在无法关闭,且未揭露的情况下改变了作品的视觉语言。对以质感噪点、低解析或胶片模拟为语言的频道而言,这类跨片段且持续性的演算法校正,实质影响品牌辨识度与作者意图的呈现。

YouTube近年要求创作者对逼真度高的生成或变造内容进行自我揭露,但此次为平台端自动强化且未有标示,让外界质疑政策一致性与资讯揭露义务的边界。此事件快速升温的关键,在于这不是播放器端的可逆滤镜,而是平台输出工作流程的改动,创作者难以在不知情的情况验证差异。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